2008年11月7日 星期五

Data-Driven School Improvement

有效能的教育家根據正確的資訊而做出有效能的決定,如果說知識即是力量,那麼學生學習正確的能力、技巧、態度、以及學習形式,讓教育家能依此來調整課程以符合學校或學區所設定的目標。
當教育家研究其教學的學校或班級時,他們通常試著尋找一個答案來回答一永恆問題:因為我們施行已久的事就是好的嗎?或者因為我們有其明確價值的證據,所做的是就是好的嗎?從許多例子我們瞭解到,一件事必須有已發生的事情才能作結論。因此,經由收集學生學習的資料所做出的結論是適時且正確的。

數據能用來改善教育嗎?
McLean認為完成資料收集與使用計畫的成就,可以引領教育改善,更確切的說,這項成就就如同替教師與行政人員增加了新的能力,使其更能發出疑問:「是否有更好的方法?」。
就以往而言,資料收集通常被使用在評量學生表現上,但隨著權力下放至各學區,教育家開始愛用數據來找出更好的選擇,並提供更好的方法來嘉惠學生與社區。
教育家總是評量閱讀、寫作、與數學表現,但他們卻罕為評量管理技巧、個人學習型態、或者其他可能影響學生成就的因素。
Marilyn Olson 說:「我們正在做試驗,並且也拿到個別學生分數的回覆,然而我們目前尚未說明數據並用於學生身上。」。
Olson目前參與一項創造資料庫的工程,其目的是使教育工作者能由學生身上收集準確的資訊,以幫助教學風格或課程的調整。

應該收集何種型態的數據?
在教育中,數據擁有地域性特質,Richard Wallance提到:「學區收集到的資料,遠比他們能有效利用的多」,可知其挑戰是分析資訊並且利用之。許多人相信以邏輯觀點來看現有資料或檔案可令其有更佳的使用,這些資料包括出席統計、年級、參考資料、標準化測驗結果等。遵照上述準則,檔案數據可提供學校運作參考的基準線,,也可用來與其他小型學校比較。
歷經努力改變,其他種類的班級也變得可以收集了。例子中包括調查結果、面談、書本閱讀數、以及其他學生表現的資訊。這些數據通常需要發展出一個基準來收集與分析資訊。學生作業的數據,例如檔案與表現,可能會更難為客觀地收集並解釋。

沒有留言: